<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23两会农业聚焦 > 媒体报道

        Bet体育365提款验证_365平台是做什么的_网彩365平台下载

        日期:2023-03-07 09:47 作者:王田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产粮大省,如何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围绕该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展开热烈探讨。

          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

          “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作物,迫切需要依靠自主创新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解决小麦产业链中的断点、堵点和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表示,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首先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茹振钢告诉记者,河南省在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水平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科研平台建设经验丰富、人才队伍储备工作扎实、研究成果颇丰。因此建议在河南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凝聚全国优势力量,着力解决当前需求。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除了科技创新,全方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也需在耕地端发力。茹振钢建议,加快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等项目,完善粮食功能区划分制度。同时要改善农田管理措施,提高农用物资的利用率,增施有机肥,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我们始终把多打粮、打好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春亮表示,这几年他们不等不靠,粮食生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收麦用手薅,运麦用肩挑,打麦用棍敲’,遇到干旱年景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裴春亮说,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是“过去式”。村里修建了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利用天然深沟建成了拦洪蓄水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全村9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还让周边乡镇3万多口人、近两万亩耕地受益。“现在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粮食年年丰收,一亩地夏秋两季的收成都在2000多斤。”裴春亮说。

          裴春亮建议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同时对山区边坡地,不适宜实行集中连片耕种的土地发展特色小杂粮种植,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种类。

          “我们是产粮大省,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保超表示,下一步要带领农民大干、快干,干出亮点、干出成绩,把粮食安全责任越扛越稳。

          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围绕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一问题,代表们也展开了热烈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妙霞是当地有名的“草莓西施”,她对农业农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感触颇深。

          “我们园区从最初150亩到现在1000多亩,解决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看着这几年的变化,我感觉农业农村真是大有可为,大有发展前途。”吕妙霞说。

          “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品种创新和机械创新。”近两年,吕妙霞把先进的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数字化管控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引入瓜果以及有机蔬菜培育中。“我们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安上了智能设备,节约了很多人工成本。”吕妙霞建议,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进而减少投资成本,提高农田效益,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裴春亮对此感同身受。“我们要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把产业做大做强。”裴春亮介绍,当地通过举办红薯粉条文化节,研发“酸辣粉”产品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正在建设从育苗、种植、深加工和电商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已建成5座标准厂房和一座综合办公楼,首期用工达到1600多人。

          裴春亮说:“产业背后是千家万户,要通过做好‘土特产’文章,让乡亲们实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梦想。”

        附件下载: